每逢周末, 蜀山镇绩社区的一栋普通厂房内,总是游人如织。在一片被民居、菜地和鱼塘包围的绿地中,紫红色的荼薇花成了美的点缀,赏花、摄影、品酒、挥毫,原本平淡无奇的酒厂俨然成为一个旅游景区。开业不足两年,县城酒厂新开发的工业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。
这是中山着力推动“旅游+”计划、探索新业态旅游发展的成果之一。 市委会在提案《创建 全域旅游示范区 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》中指出,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两者的理念非常吻合。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,具有明确产业定位、文化内涵、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。提案建议, 要充分发挥“一镇一业”、“一镇一品”、镇经济突出的优势,依托原有基础突出主导产业,培育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电子商务、节能环保、 健康等新兴产业,打造特色小镇,深入挖掘并展示产业的发展史和文化内涵,满足游客文化、旅游、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。
而当“旅游+”与特色小镇碰撞,该如何规划,使中山各个镇重新焕发生命力?以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例, 市政协委员 认为,特色小镇产业定位应“一镇一业”,突出“特而强”;功能集成则要紧贴产业,力求“聚而合”。“聚”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、文化、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。“合”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发展,而不是简单相加,生搬硬拼。他建议,通过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打造,特色小镇集群联动发展,形成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、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。政协委员的观点非常一致,对于特色小镇将如何推进产城结合、城乡发展, 认为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非常重要。“特色小镇要发展好,往往需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上的村和镇。在市级统筹平台上,有利于通过多项目联动,相对集中,分区打造。通过差异化定位,强化项目的资源特点,形成区域影响力。”他建议应建立市级统筹发展平台,同时搭建“建设与产业运营”双平台。
“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摒弃房地产发展模式,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。通过构建多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,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。地产和人居是整个生态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,但不能是主导元素。”吴桂昌建议,针对特色小镇项目的实施所在地镇区,市里可统筹安排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、升级和完善。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时,可运用PPP,EPC等较快较好的投融资招标方式,使之在时间上需求上匹配特色小镇项目的运营。